展览前言:
“漆匣演义:2011国际漆艺三人展”是广州53美术馆“东张•西望”系列展览的第二回,由中国美术家协会漆画艺委会和广州53美术馆共同主办,日本驻穗总领事馆、法国驻穗总领事馆、广州美术学院协办。三位深谙传统漆艺精髓,同时极具当代意识的参展艺术家——日本漆艺大师大西长利(Nagatoshi Onishi)、法国漆艺家伊莎贝拉(Emmerique Isabelle)和中国漆艺家李伦——分别以各自最新创作,展开东西艺术家之间的高端对话,在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艺术思想观念的交流和碰撞中,直面传统漆艺进入当下的种种问题,呈现当今世界多元文化背景下艺术家对漆艺的个人选择,以及对当代“漆艺、漆性、漆语”精髓的独特理解和多样表达。
作为展览名称,“漆匣演义”可从传统和当下两个层面来解读: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认识漆和使用漆的国家。七千多年前,古人割取漆树上的汁液,经过加工提炼,调配出不同颜色的漆,涂抹在各种器物的表面制成日常生活用品,这便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漆器”。在中国古代种类繁多的漆器中,“匣”是收藏物品的器具,在古人的日常生活中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匣”可以是盛藏妇女梳妆用品的漆奁或镜匣,也可以是陪葬冥间的漆盒彩棺,总之,作为传统漆艺中的典型器具,“匣”不仅具有广泛的实用功能,而且蕴藏着特定历史时期丰富的审美意识和精神内涵。
谁能料到,曾经与古人朝夕相伴,生死相依的漆奁或镜匣,在信息时代的今天,竟无法逃脱历史的宿命,在琳琅满目的现代生活用品的挤压下,渐渐远离人们的视线,偶尔几声呻吟,也只能成为人们追忆历史的一种点缀。
这便是“漆匣”的命运!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传统漆艺当下生存境遇的真实写照。当然,不仅仅是传统漆艺,几乎所有传统媒介,包括水墨、陶瓷、书法,乃至油画、水彩、版画,都面临着同样命运的选择。只不过相对于其他媒介而言,传统漆艺的当代转换命题更加沉重也更具挑战性。传统漆艺(包括脱胎于传统漆艺的漆画)如何回归本体,走向综合?如何在新的文化语境中,在本土与世界、自我与大众、东方与西方、中心与边缘、传统与现代等复杂的二元对立与互融互渗中开始自身的反思与重建?如何改变漆艺与当下人们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日渐疏离的现状,在自由、开放、多元的当代艺术格局中,重新获得身份的认同?这些问题的解决,不仅需要理论家和批评家的介入,更需要漆艺家们孜孜以求的努力进取和持续不断的艺术创造。
中国漆艺家李伦的画,看似简简单单的线条组合,千篇一律的鬼魅神兽,但在李伦随意和率性的挥洒中,总能让主题的表达与材料的性质和功能相映成趣,相得益彰。漆画不可攫夺的工艺制作,在李伦的作品中,不仅不会成为束缚艺术家自由表达的枷锁,相反,为他的创作实验提供了更广阔的表达空间。来自法国的漆艺家伊萨贝拉·艾玛拉科(Isabelle
Emmerique)所选择的融合东西的漆艺之路明显带有浓厚的主体色彩。在法国,漆艺被认为是“异国风情的装饰摆件”,但法兰西人骨子里的傲慢使他们面对来自东方异质文化的影响时,总是能够变被动为主动,把这种影响当成外来的、可供选择的、可能促使新艺术产生的养料,而不是一味的盲目崇拜或被动接受。正是这种强烈的主体意识,使伊萨贝拉的作品充满了对创作主体自身与“他者”之间关系的微妙表达。与伊萨贝拉融东西于一身的多样化表达方式不同,日本漆艺大师大西长利(Nagatoshi
Onishi)则更加倾向于以单纯的色彩和简朴的造型还原漆的本质,呈现人与漆之间的朴素关系。三位来自不同国家的艺术家,虽然对当代漆艺的理解各有不同,但作为个案,他们的创作实验无疑对中国当代漆艺创作现状和未来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启发意义。